三级黄色毛片在线免费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二区按摩拍_亚洲欧美在线播放_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

集團要聞
【鹽城古八景系列報道一】—— 鐵柱潮聲

       鹽城,始于秦漢、興于北宋、盛于明清。時有“鹽瀆八景”,歷歷載錄昔時鹽瀆勝景,或蔚為大觀,或意境幽遠,是鹽城城市歷史文化景觀的精華所在。近年來,我市精筑歷史特色文化景觀,將鹽城古八景由詩畫記載變成情景體驗,“由景入境”,立體演繹鹽城的文化故事。

 

微信截圖_20220316103744.png

(點擊圖片 進入視頻)

 

       鹽城古八景項目由市城投集團負責實施,北起新洋港河、瓢城記憶,南至世紀大道,沿串場河傍水建設,總占地面積約18.6萬平米,擬建配套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。項目分二期實施,一期建設內容為鐵柱潮聲、石橋春漲、楊樓翠靄、瓜井仙蹤、范堤煙雨、龍祠勝概六個景點;平湖秋色引用大縱湖的原景點,在新洋港與串場河河口設置標牌將游客引入大縱湖;登瀛晚眺景點作為項目二期實施。

       鹽城古八景一期項目建設總投資約1.5億元,于2020年3月份開工建設,六個景點已于國慶前陸續(xù)建成對市民開放,二期登瀛晚眺景點已結合華通大廈在進行方案優(yōu)化,擬于2022年年底建成開放。

 

圖片1.png

 

       “鹽城古八景”落位串場河風光帶,不僅延續(xù)“舳艫千里不絕,商賈蕓集之地”的傳統(tǒng)風貌,再現(xiàn)歷史淮南金玉匯聚之地的盛世景象,更以塑造串場河鹽城傳統(tǒng)歷史文化之河為契機,整合自然文化旅游資源,演繹鹽城“因鹽興運”的歷代佳話,建立“南秦淮、北串場”的文化旅游地位。

 

微信截圖_20220316103112.png

 

串場河

 

       串場河俗稱下河,位于蘇北長江與淮河之間的沿海地帶,因其串通宋代以來的多個鹽場和鹽倉而得名。它初為唐代修筑海堤時形成的復堆河,是鹽文化的搖籃。從宋代開始,沿新修捍海堤(世稱范公堤)一線有十二大鹽場。串場河以東臺海道口為界,分南北兩段,由海安(原東臺紫石鄉(xiāng))向北流經富安、安豐、梁垛至何垛場,為南串場河;由海道口向北流經丁溪、草堰(原屬東臺北鄉(xiāng))、白駒(原屬東臺北鄉(xiāng))、劉莊(原屬東臺北鄉(xiāng))、伍佑、新興、廟灣,為北串場河。因復堆河將這十二大鹽場串聯(lián)起來,所以稱串場河。

       串場河是繼邗溝和蘇北運河之后,蘇北地區(qū)又一條最古老的人工運河,距今已有1200余年。它南自海安徐家壩,北至阜寧廟灣,屬于黃河入海河流射陽河的支流,全長176公里。因為地處江淮平原,沒有海拔落差,所以它水速平緩,即使在豐水季節(jié)也不會大起大落。串場河流淌千年,一路奔跑,用它豐盈的水養(yǎng)育了兩岸的人民。串場河的功用除了鹽業(yè)運輸,還體現(xiàn)在水利運輸、爽堿蓄淡、灌溉農田、碼頭貿易、橋閘交通、孕風育俗、釀造獨特風情和風味特產等多個方面。

       《后漢書》記載“東楚有海鹽之饒”,道出古代鹽城產鹽之盛。漢武帝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因制鹽業(yè)繁榮而置“鹽瀆縣”。東晉義熙七年(公元411年)因“環(huán)城皆鹽場”而設“鹽城縣”,始有“鹽城”之名,直至今天?!缎绿茣飞险f,“天下之賦,鹽利居半。”而“兩淮鹽稅甲天下”則說明鹽城產鹽利稅對歷朝歷代政府的特殊貢獻。同時歷代朝廷高度重視對鹽的水路運輸。隋煬帝開通濟渠河、淮運河;唐寶應年間,劉晏在海陵、揚州、鹽城設立鹽監(jiān),并在漕運要道專設漣水場倉,以接收、轉運淮鹽。儀征縣十二圩是鹽業(yè)運輸的中轉港站?;贷}經過串場河與里運河向南運往儀征,在十二圩集中,商賈云集,一度成就了揚州的繁華。大運河是漕運的重要通道,也是運鹽的重要渠道。鹽商將鹽由水路向南運往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,向北運往黃河與淮河的交匯處。雖然鹽城不在大運河主干道河岸上,但是鹽業(yè)自古為中國之經濟命脈,運鹽業(yè)就成為推動運河主干道不斷疏浚擴容、南北延長的重要因素,鹽城作為“制鹽之都”,與淮揚運河存在與生俱來的共生聯(lián)系。

       串場河這條古老的河道承載著歷代官府衙門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——淮鹽,所以古代歷朝歷代的統(tǒng)治者都非常重視興修河道,隨時確保串場河通暢無阻。后來因海岸東移,海遠鹵淡,特別是到了民國時期,原蘇北鹽場相繼廢灶興墾,串場河鹽運衰落,河道疏于治理,以致淤淺、狹窄、多彎,僅通行小型船舶。建國后對河道進行清障掃床,疏浚河道,打撈沉石,拔除暗樁,清除坎埂,挖除淺灘淤沙,裁彎取直,對礙航碼頭進行拆遷改造。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現(xiàn)在的串場河雖已不俱往昔繁華的景象,成為排、灌及內河運輸的普通河道,但它是里下河地區(qū)歷史軌跡的見證,是鮮活的歷史博物館。

 

DJI_0102.JPG

 

鐵柱潮聲

 

       景點位置

       串場河與新洋港交界處西南角,瓢城記憶到串場河閘,人民公園西側沿河綠地及對岸綠地。

       景點原義

       鹽城北門外新洋港和串場河匯流處有一座天妃閘,昔時閘下有系船用的鐵柱,每當水急潮涌,浪擊鐵柱,鏗鏘之聲盈耳。清人高岑《鐵柱潮聲》詩云:策馬春城草色濃,石梁東畔訪遺蹤。高擎碧漢神光遠,突立中流劍氣沖。駭浪奔騰淹日月,驚濤洄漲吼魚龍。荒原寂寞空千古,安得驊騮一笑逢。

       天妃閘下為何有鐵柱?民間傳說,是唐代薛仁貴從此處跨海征東系兵船之用。史有薛仁貴其人,但他從未到過鹽城。天妃閘建于清乾隆四年春,由泗州知州汪文煜、盱眙知縣葉本、河標游擊胡成三人督建,兩年后建成。因閘上、閘下水位差較大,水流急,非纜繩系船不能停泊,故閘下置鐵柱以系船。解放后,新洋港整治,拓寬此段河道,天妃閘拆除,新建了北閘大橋。

 

圖片2.png

 

       選址論證

       ◆縣志記載,天妃閘原址就在串場河閘附近。

       ◆此處系串場河同新洋港交匯水口,潮漲潮落、水位變化時水流湍急,亙古不變。

       ◆此點位連接人民公園、瓢城記憶和文創(chuàng)綜合體,未來將以文化旅游帶動周邊業(yè)態(tài)發(fā)展。

 

微信截圖_20220316161739.png

 

       設計構思

       ◆征得水利部門同意后,在不改動串場河閘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,通過外觀裝飾、形象提升等方式,重現(xiàn)天妃閘風貌,變閘為橋,與人民公園連為一體;

       ◆在水口處設置八根鐵柱,并以鐵鏈固定大型演繹和展示木船,船上潮漲時擊鼓,與水擊鐵柱之聲合奏,與旅游結合,演繹鐵柱潮聲的壯觀意境;

       ◆木船上設鹽城水文文化展示窗口,以展陳方式將水文化科普同文化旅游相結合。

 

微信截圖_20220316162021.png

鐵柱航船—傳統(tǒng)情景再現(xiàn)

 

微信截圖_20220316162724.png

天妃閘改造—不改動串場河閘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,通過外觀裝飾、形象提升等方式,重現(xiàn)天妃閘風貌,變閘為橋,與人民公園連為一體

鹽城城投訂閱號